
1月24日下午,室外温度零下11度,盐城市图书馆二楼学术报告厅里却是座无虚席,暖意融融。众多的读者朋友冒着严寒,静静地坐在这里认真聆听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博士、硕导顾国华先生主讲的《司马迁与<史记>》专题讲座。
在近两个半小时的讲座中,顾国华教授主要讲述了司马迁生平及其生死观、《史记》的体例和思想倾向,以及司马迁对当下国人的精神启迪等内容。
司马迁,字子长,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司马迁从小就家学渊博,他的父亲司马谈是一个渊博的学者,对于天文、历史、哲学都深有研究,这对司马迁的早期教育无疑有重要意义。他曾师从董仲舒学习《春秋》,师从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这一切都奠定了他的学问的基础。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司马谈去世。临终前,把著述历史的未竟之业作为一项遗愿嘱托给司马迁。司马迁因为李陵兵败辩护,触怒汉武帝,受到“腐刑”的惩罚。“古者富贵而名摩(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这表明了当时司马迁撰写《史记》的决心,以及他对君主的淫威和残酷命运的有力反抗。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纵观司马迁的一生,他的发愤著书、忍辱担当、独立思考精神值得我们后人学习。《史记》的进步性在于作者以“不虚美,不隐恶“的态度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许多暴行、暴政,记录了他们的丑恶面目、作者同情人民起义和反暴斗争、热情地歌颂爱国人物和有重大历史贡献的人物。司马迁作为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在《史记》一书中大力弘扬人文精神,为后代作家树立起一面光辉的旗帜。
顾教授的讲座生动风趣,通俗易懂。听众通过该讲座,对司马迁的生平及《史记》的脉络有了较清楚地认识,也对今后进一步地研究《史记》有一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