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3日下午,市图书馆在二楼学术报告厅举办了视频讲座《中国祠堂的前世今生》。该视频讲座由上海图书馆原党委书记兼历史文献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鹤鸣先生主讲。
王鹤鸣先生在讲座中指出:风格古雅、气势宏伟的祠堂建筑,是中华民族历时数千年之久的伟大创造,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深层内涵的重要表征。作为中国保存最多的一种古建筑群体,祠堂留给后人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信息,直接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血缘伦理、宗族观念、祖先崇拜、神灵崇拜、伦理道德、典章制度、堪舆风水、建筑艺术等方面的内涵,以及历代以来,人们在社会生活、审美情趣方面的许多特点与个性。
中国祠堂的正式诞生是从周代宗庙开始,经历了汉代墓祠、唐代家庙、宋代家祠等阶段。从20世纪后期起,中国内地祠堂与海外华人祠堂相互影响,互相辉映,标志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祠堂,已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祠堂大体分为祭祖祠堂、名人祠堂、神灵祠堂。当代祠堂是历史上祠堂的延续与发展,是对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旧祠堂的批判继承,并呈现出文物价值、教化价值、寻根价值、旅游价值、文化娱乐价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