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黄海讲坛(视频)《指与弦合:古琴操缦与传承》视频讲座
《指与弦合:古琴操缦与传承》视频讲座
浏览:638    日期:2024-04-08

古琴,是世界最古老的拔弦乐器之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一粒璀璨的明珠。为让读者们更好的了解古琴文化,4月7日下午,市图书馆“黄海讲坛”播放了《指与弦合:古琴操缦与传承》视频讲座。该讲座由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戴晓莲和著名乐器制作家沈正国两位嘉宾主讲。

讲座伊始,戴、沈二位老师,带领读者溯游而上,从古琴谱说起,提出“琴谱是古琴母语的纽带”这一观点。自南北朝琴曲《幽兰》以文字谱载之,到唐代曹柔首创减字,而今又通行“五线+减字”双行谱,传承有序,琴脉如缕。正是灿若星辰的琴谱流传,才使得中国古琴从未绝响。同时,戴老师以《阳关三叠》为例,选取了吴兆基、成公亮、林友仁、容天祈、陈长林、张子谦(琴箫)、龚一(琴与乐队)等七个版本进行解读和比较,其中或有深情、或有期许、或见塞外恢弘,或见儿女沾巾,情致各异,引得听众频频颔首。讲座中,沈老师也提出,古琴在形制的传承中,也应保持这种自由与严谨并存的态度,不宜承载过度的人文内涵,不宜标新立异,而应秉承科学的精神,注重古琴本身结构特点,因材制宜。他举例道,已故琴坛泰斗管平湖先生在修复古琴时,根据岳山承弦的特点,摒弃金玉等贵重刚性材质,而采用了具备弹性的竹材来适应弦性,实乃懂琴之人。

该讲座,让读者对古琴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并在享受琴乐的同时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盐城市图书馆版权所有   苏ICP备14021898号   技术支持:盐城市图书馆信息技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