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为盐城市文化艺术周的活动内容之一,10月11日上午在盐城市图书馆多功能厅,著名淮剧表演艺术家陈德林、陈澄父女,走进“黄海讲坛”,为广大淮剧爱好者带来了一场生动的艺术讲座:《陈派艺术的声腔特色》。
陈德林,师从淮剧代表性人物筱文艳,淮剧“陈派”唱腔创始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淮剧)代表性传承人。15岁起学戏从艺,一路拼搏50年,致力于对淮剧艺术的传承创新,创立独具特色的“陈派”唱腔。获奖多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陈澄被观众誉名为“淮剧公主”,中国戏剧“梅花奖”、上海戏剧“白玉兰奖”获得者,是目前淮剧界领军人物,江苏省突出贡献专家,多次在中央电视台录制专辑并播出。她刚刚从澳门载誉归来,2013年第10届华鼎奖,陈澄获得年度中国最佳戏曲女演员奖项。
这次陈德林和陈澄受邀到黄海讲坛,现场讲授陈派声腔技巧,演示淮剧片段,让场下观众享受了一次视听盛宴。
淮剧的声腔魅力无穷,短短长长,长长短短,把观众的心给紧紧地抓住,完美体现了塑造人物的内涵。陈德林老师首先介绍了了淮剧的发展以及主要流派特点,讲诉了他的艺术经历,陈派唱腔的形成过程,介绍了他创作的十曲声腔小悲调、八曲声腔大悲调,他如何用筱派的旦腔操于生腔中创造一种优美花腔来体现小生的富有音乐性的特色。场下戏迷及省淮剧团的学生如痴如醉地聆听老艺术家的讲授,深深理解了陈派唱腔的五大特色:1、博采众长、兼收并蓄;2、大胆改革,不失传统;3、重人物、重感情,不同人物不同唱腔;4、音乐的形象和板式变化多;5、德艺双馨,不断学习、不断创造。听着他现场演示的《牙痕记》中“十年不见亲娘面”、《刘贵成私访》中的“冤魂曲” ,全场更是掌声一片。
陈澄则以自己的感受畅谈了如何从父亲的唱腔中汲取营养,创作处理角色,用自己的方式来传承淮剧艺术。她在领取华鼎奖中国最佳戏曲女演员奖项的一段现场回放,让淮剧走向国际舞台,更让现场的盐城听众骄傲而感动。
讲座结束,很多戏迷意犹未尽,全场高呼:“陈澄老师再唱一段!”在戏迷们的盛情邀请下,陈澄唱了《祥林嫂》中“天问”一段,铿锵有力、抑扬顿挫的唱腔引得戏迷频频点头跟着哼唱,十几分钟的精华片段让到场的听众过足了瘾。